「決定預算」是購物的第一步,對於中古車來說尤然。

預算決定了能夠買到的價位,從而影響「年份」跟「車種」,
在購入之後的整理部份,該如何評估也是個重點。

*整理指的不限於購入中古車時的維修,將來的養車也是。

宥於篇幅所限,較細的主題日後再分專文做介紹;
本篇先做個概述,陳述一些主要的概念,供對照參考。


【系統性整理:避免二次施工】

只要是中古的東西,都肯定會有使用上的耗損,有折舊問題。
如果是自己開的車,多半保養維修的狀況都大致清楚,
定期保養,請技師注意油水狀況,油水顧好就不會出大問題。

同時,也可以參考「系統性整理」一文;
當與週邊有連帶性的零件之一出狀況的時候,可以做個綜合評估。
同性質的零件,一個出了問題,即使其他還堪用,但壽命也不久,
如果當下不順道處理,可能過沒多久就得再花一次工錢,
另外,老舊的零件,也可能會把新換的新品零件帶壞,壽命縮短。

適用於這部份的常見案例:
一、正時皮帶、正時油封
二、引擎腳
三、水系統(常看到只換上水管一條的)
四、底盤,如三腳架、和尚頭、傳動軸。

往往這些部份,施工的工資是大於更換其他尚堪用舊零件的材料錢,
而換水系統通常得換水箱精,換底盤零件也常要做定位,
因此雖然看似總價較高,但實際省了更多「二次施工」多花的工資


【預防性整理,值不值得?】

為了避免將來可能出現的維修風險,提早將零件更換,值不值得呢?

以剛買入的中古車來說,因為非第一手養車的車主,
不知道之前的保養習慣、以及零件的更換時間、全車的詳細車況;
因此做個仔細的全車健檢,是相當有必要的。

部份常見耗材,如煞車、皮帶、輪胎、五油三水等,也建議更換。

一般常用的中古車話術:「無待修」,指的只是沒有明顯異常
但是每個零件都有它的使用壽命,都一定會有損耗;
不可能有完全如新的中古車,那樣的話買新車就是笨蛋了。

以水系統為例子,假設新品出廠壽命為10年,
那麼您買一台8歲的中古車,雖然現況的水系統堪用沒問題,
但實際上它只剩下大約2年的壽命,差不多時間到就得換新。
這個例子,可以套用到所有與年份相關的耗材上面。

再加上一個很有趣的現象:
「在中古車估價裡,對於缺點的扣價,往往大於修復它的費用。」

從前有碰過一個案例,一台車推撞到前方貨車的底盤,
所以引擎蓋變形,但是水箱架等車身結構都正常,沒有撞傷。
這樣原況在引擎蓋上只有二個拳頭大凹陷,骨架都沒傷的車,
在估價上就至少會扣三萬塊車價,但實際修復含烤漆只要八千。

IMG_20131012_150310
*客戶委託整理的車,因為這樣車價被收購車商扣了五萬。

這表示什麼?

表示其實可以接受合理範圍的「待修」項目,達到最高的CP值。
所謂的「合理項目」,就是「消耗性的材料」,
會隨年份及里程耗損,而需要做更換的零件,都在這個範圍。
而這些耗材,本來就是有固定壽命,就算顧的再好都是。

請記得一個重點:「換新了的部份,就是新的。

這句話聽起來像廢言,但事實上很多人聽到換零件反而害怕。
在非破壞性修復,沒有後遺症的前提下,
「換新」就表示零件的壽命重新計算,而更換前的狀況不需理會。

良好度20%跟良好率60%的零件,換新之後都是良好率100%
就己經換新了,還問換新前的狀況如何,只是單純自尋煩惱。

這表示我們在看到缺點時,而它又屬於消耗性的零件,
等於可以從車價扣除將它換新的費用,甚至還能多扣。
再將這筆費用拿來換新,這個零件的狀態就是100%壽命。

比如說試車聽到避震有異音,換四根避震的成本要10000左右,
而一般的避震壽命大約抓6~8年,也可能有異音的只有其中一根。
但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理由,向賣方扣價10000~15000,
之後再自行到修理廠,更換全新的避震。

很奇怪是不是?但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。

只是一台車只能提幾個明顯的點來扣,並無法將每項都細挑出來,
車價行情有個合理的範圍在,扣的太重車主就寧願賣其他人了。

而太老、問題太多、天生體質差的車款,也不適合這樣搞;
對這樣的車來說,可能零件比想像中貴,或是車價太低沒空間,
建議還是對維修及行情方面有一定的觀念跟基礎,會比較適合。



【總價=純車價+整理】

標題的公式,是我一直以來非常常用的,車況整理常被隱形忽略。

即使是「無待修」的車,後面的整理部份就可以無視嗎?
從上段的概念延伸,在車況衡量時必須計入「零件壽命」的問題

比如說二台車,年份、車款、里程、價格都一樣,
但是一台從新車出廠耗材都沒有換過,一台剛做過整理都換過,
那麼這二台車的價值,那一台比較高?

這也是我常看到售車廣告,主打好車無待修,從而開高價,
對它嗤之以鼻的原因,尤其在中古車常見的20~30萬價位帶。

在這個價位帶,大約是8~12歲的中古車,
而這個年份的車,通常水系統、底盤、避震,都是原廠狀態,
也就是說新車出來沒換過,並且接近它們的壽命末端。

那麼,當您花高價買了這樣的車回去,
確實它的條件不錯,里程少、現況無待修;
但是在將來的3~5年內,這些該花的耗材費用,還是會遇到。

這樣的話,倒不如選擇一台車況沒那麼好,但是價格低;
前提是沒有無法復原損傷(泡水、撞車、引擎縮缸)的情況下
再用它的價差來做整理,在未來數年內就沒有更換耗材的問題。

A車的某零件明顯損壞,而它的維修成本八千,因此扣車價一萬五。
車主購入A車之後,將某零件換新,使用壽命重新計算;
B車的某零件現況堪用,它的壽命約十年,推測此零件己使用八年,
車主以原價購入該車,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面對更換零件的問題。

那麼,你要用較低的價格,利用差價將常見耗材全數換新;
還是要用正常的價格,買耗材壽命己消耗了60%的車?

怎麼選擇,見人見智吧。

* * *

這就是我之所以碰營業車的原因。

在中古車市場的現況中,「里程數」是最常見的扣價理由
而這個理由,有點莫名奇妙,因為它並不是特定的問題點。
像鈑金受損、輪胎磨平、避震漏油,我們知道問題點,
並知道處理的價格行情,再依照這個行情酙酌做開價。

但在中古車市場中,里程數的扣價是毫無實際根據的
也就是說,即使全車車況零件跟里程有關的都換新整理好,
它還是那個鳥價,因為消費者害怕買回去之後的未知風險。
反過來說,對於里程跑少的車,即使它的耗材從沒整理過,
消費者還是很信任,會覺得這車買回去以後維修機率很低。

但是事實上,消耗性零件都是有一定壽命的;
顧的好可能只換過一輪,顧的不好可能換過三輪了。
不管它換過幾次,我們應該注重的是車子「現在」的車況如何
而不是對於沒有根據的東西,做莫名的臆測跟煩惱。

車況檢查,明明就是把車子頂起來,花不到半小時就能做的事,
為什麼對車況好壞的定義,不是全車各零件的狀況好壞,
而單純指的是「里程數」呢?我深感納悶,這不是本末倒置嗎?

判斷近期內可能會有的維修花費,是看零件的實際現況才對。

但也所幸如此,才能出現最划算的選擇。

買高里程車原本就預期它會修多,而且車價也相應降低,
但在實例中,其實它並不見得就真的修很多;
買低里程車預期它會修少,但耗材不見得有換過,
時間到還是會討錢,里程影響車況是確實有的,但沒那麼大。

只是人們買高里程車,碰到維修情況,會把原因歸到里程上;
但是仔細觀察這些維修項目,拿出從前的維修記錄做對照,
會發現那些項目,多半也都是常見的耗材。
而買低里程車,後面的維修就沒什麼好推責任的,如此而己。

*問題在開車及保養習慣上,低里程車的引擎油泥通常更厚。
 高里程車多半跑高速,而且保養的時間間隔較短較勤,
 低里程通常市區停停走走,甚至怠速吹冷氣,
 再加上小車往往油道較小,油泥對引擎的影響是更大的。
 詳細的介紹,請參考拙作:引擎大整篇

而營業車的行情,跟市面上的中古車,通常有十萬以上的價差;
對某些冷門車種及較高CC數的車款來說,甚至差價二十萬以上。
這價差足以將絕大部份與里程相關的耗材更換,甚至做引擎大整。

在我的己售車輛區中,大部份都有附上整理項目清單,
其中絕大部份是營業車,少數是自用車,可以對照參考項目。
我也不會做假修正,在觀察這些數據之後,就大概可以知道,
都以同樣標準,最真實的整理記錄,是不是像您想像的那樣。

*之後有自家用車健檢整理的部份,也會貼出整理項目供參考。
 在大量的實際數據中得到的結論,才是最貼近真實的


【預防性整理的缺點】

中古車的整理費用,在車賣出時,是不計入車價中的。

維修的花費,在轉售的時候,只能當做價格的參考項目,
不能轉嫁給下一任車主,畢竟這些消耗是車在您手上時發生的。

也就是說,衡量整理預算的時候,必須考慮這台車將會開多久

前面提到的觀念,都是放長遠來看,最適合的做法。

「系統性整理」
降低未來的維修機率,並且省掉二次施工的工資。

「預防性整理」
則是將己有損壞跡象的零件提早更換,
從而避免發生故障的時候,顧路、拖車及面對黑心修理廠的風險。

但是,如果只是開短期,在三年內就打算再換車的話,
就建議照一般維修習慣「壞什麼修什麼」的模式處理,
以目前多數人的做法,都是這樣子的,能確保無待修就行。

* * *

如果還不知道上面想表達的意思,舉個大略的例子供參考。

假設一台車買30萬,一年折舊3萬,開三年就賣,
三年後粗估殘值21萬,而在這期間維修的花費5萬。
那麼,當要賣出的時候,車價還是21萬,而並不是26萬。
也就是說,維修的5萬塊,是無法回收的付出。

但是花維修成本,得到的是行駛中的安全,以及零件妥善率
畢竟不少零件都有連帶關係,問題擺著不處理,會帶壞其他零件。
另外如果車子有明顯的故障,在轉手的時候也會被嚴重的扣價。

付出成本將零件換新,得到的是將來數年這零件就不會故障。
而都不願意花錢,當用到不能再用時還是得花,
而可能的臨時故障,帶來的是顧路等安全問題,以及拖車等花費,
維修也不能在自己信任的保養廠做處理,難免有人為因素的疑慮。

該花的錢,還是遲早都得花的。

只是,您不能在享受零件妥善率的同時,又抱怨轉售的車價過低;
又或者是貪省錢不想修,車故障時又抱怨車商黑心,問題不處理。
有付出就有回報,這是相對的,中古耗材會損壞是天經地義。

您在決定要怎麼處理時,就應該要有負擔做法帶來的優缺點的覺悟。

在享受優點的同時,卻又抱怨缺點,是不對的。



【從維修面上評估中古車年份建議】

中古車隨著年份的增加、折舊的產生,而行情價格呈線性下降。

從維修面來看的話,首批的耗材汰換年份,通常在八年左右
這些零件包括:水系統、引擎腳、避震、底盤零件、油封…等。
大略都是在新車出廠時,在這歲數需要做第一次的更換。

而八歲的國產中古車,行情大約是在30~40萬左右;
十~十二歲的國產車,行情則落在15~20萬左右。
這個價格區間是大多數客戶購入中古車的預算,是主力交易市場。

再更高的預算,就有部份客戶會選擇再加一點點,直上新車。
畢竟所謂的「新古車」,雖然落地折舊甚大,可是中間有未知風險;
預算有到那麼高的話,會有「加一點買新車」的想法也是難免的。
這也是五年內中古車,車商收購價跟車商賣價,價差較大的原因。

但是,若您屬於上段所述,會在三年內換車的類型,
我會建議您可以買3~5歲左右的中古車。
首先避開了前三年,折舊最大的年份,而耗材狀況也尚可。
基本這樣的車,扣除原始體質原因的話,是花不到什麼維修費用,
等於在手上持有的期間,單純只需負擔車價折舊,較少維修成本。

* * *

請記得,決定維修項目多寡的最重要因素,就是年份。

以8~12年左右的中古車來說,會花到的維修部份,
就是水系統、底盤件、引擎腳,而這些其實都是滿代表性的耗材。

以國產車來說,水系統「全部」換正廠新品,含工約15k,
避震四支ykyb等級含定位,約10k;
底盤件則需要依照狀況做評估,但通常很難很難超過10k。
引擎腳全數更換正廠新品(不建議副廠),總價也約10k。
換四條國產新胎,普利司通等級,總價也大約10k。

這年份的車種,預算抓5萬含大保養,己經可以整理的很徹底了。
上面是對更換「全套」的大略報價,但實際上通常不會換到全套。
如果壞什麼修什麼,整理價格可以再壓的更低。

* * *

12~15歲的中古車,需要注意的項目就更多了。

比較大項的零件,比如方向機、發電機、壓縮機、啟動馬達,
這些部件可能都會開始有狀況,需要做更換。

另外還有個需要注意的項目:冷排、熱排

冷熱排的位置,在引擎室擋火牆後方,需要拆儀表板才換的到。
行情工資約6k~8k,含正廠材料、全車冷媒、膨脹閥,
通常報價大約15k~18k,這是老車非常常見的通病點。

如果是熱排出狀況,可以採用熱水管接成U型的方式,
讓水系統不經過熱排,缺點是這樣就不會有暖氣。

而熱排漏水不處理的話,水系統的水就有可能會從中漏出,
在副駕駛座的位置看到有水箱精顏色的水流出,就表示是熱排。
它有可能會導致缺水拉溫度,或者冷氣故障的情況發生。

18222316_1281278725274796_2832352251880916612_n
*把車拆成這樣,是換熱排的必經工序。


另一個這年份較常出現的問題:後曲軸油封

後曲軸油封,是在引擎與變速箱中間的油封,
要更換它的話,引擎、變速箱就必須得挑一個卸下來;
它的材料幾百塊並不算貴,貴的是工資,行情約6K~8K。

上面這些,都是這年份帶經常會碰到的更換項目。


【十萬塊代步車,好還是不好?】

長期關注我的朋友,應該有注意到,我極少碰十萬塊代步車。
除非客戶車換車,而且目標車種狀況不差,我才可能會收入。

十萬塊代步車(俗稱目雜仔車),年份通常都15年以上;
即使是年份較新的車款,也可能是天生體質較差或零件較貴。

對於這類型的車來說,維修風險大增,而且是非耗材
除了上段提出的項目之外,有更多的小項維修會漸漸出現;
這種年份的損耗是全面性的,最頭痛的部份是鏽蝕與電系問題。

在外觀上除了外漆、隔熱紙褪色,也可能會有生鏽及漏水狀況,
皮椅跟門把皮等內裝部份,也會出現折皺甚至破皮的情形。
有些車種內裝會褪色,塑膠件破裂等等,都是很常見的。
而這些問題,有些甚至是沒有料件可以更換處理及維修的。

*以我自己在開的Solio為例,它的體質就很容易鈑金鏽蝕。
 尤其在引擎室擋火牆,以及窗戶膠條後面,前檔玻璃邊緣,
 還有後背掀門的鉸鍊處,都是常見的生鏽點。

電系問題就更複雜了,最常見的狀況是漏電
也就是電瓶的耗電狀況明顯,充飽電車停著三天就沒電發不動。
眾多的電線中,可能會發生絕緣外皮陳舊破損,又接觸到金屬,
從而發生短路導致出故障碼,或是漏電的狀況。

愈精細,電子零件愈多的車,年份到的時候這狀況會愈明顯。

舉個例子來說,舊款VIOS是指針式儀表板,
當它發生故障的時候,有可能是其中一個指針頭更換就能解決。
而在新式的電子儀表板,只要出現故障,解決方式都是換整座。
修理的價位,從幾百塊暴增到幾千塊,而且損壞機率更高。

另外關於引擎的部份,沒力、吃機油、耗油,都是很常見的。
這部份請參考:引擎大整篇,就不再贅述。

IMG_20170806_142222
*像隔熱紙都褪成這樣的車,能期待它的保養有多仔細呢?

* * *

對於這樣的車,以我的習慣是整理完才賣,
總是覺得無從下手,隨便整理幾個部份,就可能超過車價。

要碰老車必須要先有覺悟,可能需要花的維修費用不會低。
如果打算車開很久,那麼整理老車,也是個CP值甚高的做法。

因為中古車價行情有報廢價打底,而現在有舊換新折五萬;
如果車的行情只剩報廢價,就等於不會再有車價折舊。
以一年折舊二萬塊來推算,花十萬塊整理能讓車再開五年,
這樣的做法,也是個不錯的方式。

只是需要注意二點:

一、維修的花費,是不會增加車價的。

二、老車的問題是全面性的,未知風險大。

老車的維修,最常見的糾結點,就是這次花了這個,
下次碰到其他問題還要再花錢時,就會進退兩難。

想著不修了報廢好了,就等於從前花的維修費全部白花;
要繼續修吧,像個無底洞,這次修了,下次還會不會又討錢。

* * *

如果購車用途會需要跑高速長途,我強烈建議不要買這類車。
就算買了,也建議做引擎+水系統的整理,才能安心跑長途。

銀行信用良好的話,貸個20萬的總利息也沒多高,
繳給銀行的利息錢,絕對會比多付給修理廠的整理費要省很多。

106年年初的時候,我售出一台99年premio 1.6
市價車商行情純車價還有12萬(Toyota老車的行情貴的可怕),
我的純車價賣8萬,含基本整理、大保養、辦到好總價12萬。

整理完的車況沒問題,我實際從台南-桃園開長途也沒事。
但畢竟沒有整理徹底,外表還是脫落原漆,隔熱紙幾乎沒有。
客戶還是很滿意,看車試車之後當場下訂,隔天交車。

當時我場內還有一台2011出廠的Nissan Tidda 4D,
純車價14萬,整理完含稅也才22萬,而且整理的更多更細。
總價只比premio高10萬,但是年份卻差了12年。
雖然Tidda是營業車,但是二者間的CP值卻一目瞭然。

我心裡想:為什麼不多貸個10萬,買2011年的車呢?

如果是您,二台車要選擇一台的話,會選那一台呢?

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之下,應該就能夠理解,
為什麼我不敢碰代步車,卻只整理營業車來待售吧?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凱嚴選汽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