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上瀏覽率相當高的車輛鑑定教學影片,鑑定教學沒錯,但認證標準呢?
消費者在購買中古車的時候,都很怕買到瑕疵車,
而網路上也有眾多教看車的手法教學,但並不表示看過教學再捧本天書,
就可以出門估價抓車自己開店了,中古車的奧秘沒那麼淺。
碰過許多客戶在想購車的時候(尤其是討論區內過來的客群,要求標準較高),
要求是否能夠進德國萊茵認證,來確保車況是否如車商所保證的車況一致。
但我回詢客戶「你是否對德國萊茵有所了解?」的時候,得到的答案卻幾乎是否定的。
現在市場上對中古車的鑑價標準不一,許多公司都提供這個服務。
除了SUM、SAVE、HOT三大聯盟各自有自己的認證標準與服務之外,
還有幾個機構也有做這個部份的服務,部落格右方均有超連結可點選。
德國萊茵算是目前市場上認證標準最嚴苛的第三方認證場所,
行將競拍部份僅提供法拍車的車況驗證,
(行將和SAVE算系出同源,但檢驗標準、驗證人員及場所的差異…不討論。)
汽車鑑價協會算是處理法律糾紛,政府機構對中古車鑑價的判定標準。
車測協會是偏向研發的部份,基本上與一般民眾是沒什麼關聯的。
而在買賣中古車的時候,隨著年份的遞增,驗證的標準也應該放寬鬆些。
依照不同的年份,粗略分為以下幾個區間做介紹:
一、新古車時期:
出廠三年內的中古車適用這個標準,雙B等級的高級車款適用5~8年內。
基本上這區間的車款才建議至德國萊茵做驗證,原因在下篇待述。
通常這區間的中古車車況最佳,價格最高,標準放最高是理所當然,
大多數消費者也會有「如果車況不好,我大不了加一點錢買新車」的心態在。
落地後的中古車通常都會有三成左右的折舊,前三年的折舊是最高的,
買這時期的中古車可避過10~20萬的折舊差價,但畢竟非自己養的,
相對的這年份的中古車來源較少,問題車整理後轉售的利潤也高。
這部份的風險也是需要衡量考慮的,因此個人強烈建議至德國萊茵做車況驗證。
簡單的問個問題就好:
「如果你有一台新車買來持續都回原廠保養,跑的少都停車庫,
無撞無泡,全車原漆,這種車你會願意低價售出嗎?」
會換車的部份除了大瑕疵撞泡之外,也有可能是新車貸款繳不出來,
或是發生狀況,需要一筆資金週轉,才會賣車求現。
雖然也有因為車況開不習慣而換車,或是典型的喜新厭舊型的,
估算這些可能的售車原因,再對單獨的車型來做衡量。
「一車一況一價,便宜必有因;貴的不一定好,但好的一定貴。」
這句話,算是中古車業的定律了。
除了車況部份,鑰匙有沒有備齊全(原廠通常附二支)、車籍資料齊全、
里程數在適合範圍內,以及原廠保養記錄是否詳細可供存查。
通常原廠保固期內,大多數的使用者都還是會到原廠做維修及保養,
過保固要求全在原廠保養確實是有難度,但原廠保固內的新古車這點算基本要求。
(超過三年的車許多會至民間保養廠維修保養,因此要求原廠記錄有困難度在。)
二、過渡期:
出廠約4~8年左右的車適合此時期,這也是車況和車價最合比例的年份。
車輛磨合期過了,相關耗材雖然開始陸續需要更換的動作,但還花不到大錢。
而這年份的車價通常只剩新車價的一半甚至更低,後續的折舊也愈見緩和。
這年份對車況的要求就不應該放太高標準,當然非撞非泡是基本要求。
常見的問題是可拆卸的鈑件更換、引擎腳、避震器、傳動軸、皮椅。
鈑件更換是常見的疑慮,像本文首發的那則影片,說的就是鑑定這部份。
但是各大認證機構對事故車的判定標準,通常是以會引發安全性上的顧慮為主,
也就是車身主要結構有受損,才算是事故車。
(因此影片中鑑定的部份就算有問題也不算事故車,看似專業,
但實際價值其實也就只有車商抓車時挑毛病扣車價來用而己。)
因此,在這個部份,常見的如保險桿、葉子鈑,甚至是整片車門,
發現其螺絲部件有拆卸更換的痕跡,都不算是事故車。
頂多是發現蛛絲馬跡之後,能否順藤摸瓜找到更重要的碰撞證據線索而己。
這之中比較有疑慮的是水箱支架,因為這也算是可拆卸的部件,
但撞擊傷到這裡也算撞滿大力了,因此在認證標準中也算是事故車。
不過水箱支架有傷不見得大樑及下方保桿樑也有受損,在安全性上其實影響不大,
若車商有明白告知,車價車況合理,確實沒傷樑的前提下,還是相當值得購入的。
其他部件則屬於消耗品的部份,會特別提及的原因,
是它們是許多消費者購車時覺得車況不好的主因,以及後續修繕的爭議點。
怎麼說呢?比如說引擎腳,原廠建議是五年需要更換一次。
它的作用是將引擎固定在大樑上,並提供緩衝引擎震動的功能。
由於多半是橡膠部件,因此年份到了都會慢慢固化,車身抖動也會變大。
橡膠固化會讓引擎腳壞掉,導致「損壞」而使引擎整顆掉下來嗎?
顯然不會,它只是失去了緩衝引擎震動的功能罷了。
而引擎腳老化,車身抖很大,就表示引擎功能不好嗎?
這也不是,它們完全是沒有相關性的二個零件。
懂車的朋友就能理解上面的原理,但對不懂車的客群來說,
看到皮椅皺皺,車子抖抖,就下意識覺得這車狀況極差,算是有些冤枉。
消耗品的基本要求是堪用,在車商的責任來說需要做到全車零件堪用的程度,
但若要求做到後座二邊窗戶升起來速度要一樣,這標準也太強人所難。
(別懷疑,我真碰過買12年車的客戶向我們要求這點的。)
而這個年份的認證,有一般聯盟車行的非撞非泡標準檢驗書就己經很足夠了。
又,所謂的三大保固指的只有引擎、變速箱、方向機,
其餘部件是不含在保固範圍內的,當然包括上面所提的常見消耗零件。
至於收了保固費之後,若保固機件損壞了,它是壞週遭還是全部,
費用是全額負擔還是部份負擔,這又是些許不肖車行玩弄的另一番故事了。
三、平價代步車:
9~13年的車齡列在這個區間,大致中古行情落在10~20萬這個區間。
基本上這區間的車要穩穩開個五年是沒什麼問題的,
但相對的陸續需更換的耗材也會變多,像上面所提到的堪用非損壞的料件,
如果一直沒更換的話,也會開始進入到非得更換的損耗程度。
因此,要想購買這價位的車種,維修的考量也是相當必要的,
反而稅金CC數的考量可以不用放那麼重,因為2.0的車價通常比1.6便宜,
稅金一年差五千塊,但車價可以差上幾萬,值不值得就看個人情況考量。
這部份討論車況的點,除了上面所提的以外,重點是原廠原漆及內裝。
有些人會將是否還是原廠原漆做為車況的判定標準,
這放在8年內的車是合理的,但9年以上的車就難免會洗澡,
這年份的車重烤漆並不一定是因為事故,大部份是車身漆因年份而有脫落,
或者是車身鈑件有許多小刮痕,想處理掉而烤漆整理,或是單純想換顏色。
這是個吊詭的現象:客人到現場看車,重烤過的說是有撞才烤的吧?
而看沒烤過的車,卻是說這車刮痕這麼多,想必前車主沒在顧車吧?
怎麼說怎麼錯,避而不談也被說不老實,小小中古車業務也真難為。
內裝的塑膠料板也是,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車庫或室內停車位,
經過幾年的日曬雨淋,車身金油層和內裝的塑料都會有灰化老化的情況出現。
若將這些也用新車的標準來看,那標準也未免太高。
而較高價格的消耗品在這時期也開始會陸續面臨更換的動作,
像是發電機、壓縮機、啟動馬達、煞車泵浦、底盤組件等等。
當然還是視車況而定,因此才會說需注意維修部份的價格及便利性。
至於認證?聯盟標準對於十年以上的車己經不會做認證的動作了。
真正要看的話,牽回原廠或是到認識修理廠去,是比較實際的。
四、廉價代步車:
14歲以上的車齡,就劃入這個範疇了,車行間俗稱的「目雜仔車」(台)。
在這個範圍內的車通常車價都不會超過十萬,少數車況極優或稀少的車款會。
而這個區間基本上就不會再有什麼小黃車撞車泡水車了,
就算有也是陳年累月的舊傷,狀況不嚴重才能活到這歲數還沒進殺肉場。
挑它的技巧就只有看各個機件是否都正常沒損壞而己。
有大問題的瑕疵車基本上在車商眼中沒有拿出來賣的價值,
因為利潤薄,維修狀況多,真正車況夠優才會收起來轉賣,
當然自售車除外,多的是瑕疵車車行不收,才轉而對外自售的便宜代步車。
因此這區間的車適合找車商買,車商大都會先做整理再轉賣,
否則如果客戶買不久就顧路,車商也是有道義責任需要處理。
而自售車雖然可能比較便宜,但通常不會整理,也有車況方面的顧慮在。
這區間的車況,看的就是引擎、變速箱等重要機件的狀況了,
整台車零件都順順的正常堪用,冷氣也夠冷,
鈑件不要銹蝕到穿孔破洞,下雨會漏水進來,
吃機油的狀況也不要太嚴重(老車吃機油正常),當代步車就很適合。
目雜仔車花在維修的費用其實也不像想像中的大,重點是折舊低。
十萬買進來的車,開個五年賣可能還有三四萬,報廢都有一萬。
雖然說花在整理修繕的費用可能較高,但折舊還是比10~20萬車要低許多,
單純市區代步不跑長途的話,選擇一台十萬內省油省稅小車其實是最佳選擇。
其他關於認證的內容標準及各家的差異性,就留到下篇再做介紹吧。
- Aug 12 Sun 2012 15:41
【車事】各種預算價格的購車認定標準建議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